這讓我非常詫異。我一直以為,這個空想出的概念,早就被證明不可行,從而銷聲匿跡。沒想到,它打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旗號,又一次卷土重來了。難道,是已經論證可行了嗎? “立體快巴”/“巴鐵”的概念固然很酷,效果圖很炫,好像也蠻高大上,但它描述的美好前景,卻讓人不敢相信。看著很多跟風熱炒,還捎帶著“中國原創重大發明”之類的關乎民族自豪感的宣傳,我覺得,還是要用我有限的知識寫一篇文章,來講一講這事。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意上了這家公司的網站,查看了他們對巴鐵的定義和技術說明。公司的介紹是這么說的: “巴鐵是一種高效低碳公共交通新技術,完全采用電力驅動的新型大運量公共交通工具,是我國原創重大發明。它是一項將城市快速公交(BRT)與地鐵機車等優點融為一體的全新技術發明,適用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面的上空,總長度為54米,總高度4.5-4.7米,寬7.8米,分為四節,每節長12米。巴鐵橫跨兩個車道,分上下兩層,上層載客,下層鏤空,鏤空底層高度為2.1-2.2米,無論靜止還是行駛,2米以下的小汽車均可通行。巴鐵充分利用現有道空間,下層通行的小汽車與巴鐵互不干擾,以此避免現有傳統公交車和小汽車爭的現狀。如同一輛在公上奔跑的寬體短型列車,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平均時速為40公里,可以同時容納1200-1400名乘客。” “采用島式站臺,巴鐵在道中間架設天橋式站臺完成乘客上下車。島式站臺能有效利用上層空間,解決人流集散問題,又能作為商業綜合體,提供更多便利。” “巴鐵不占用車道的優勢,將有效解決眾多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廣闊的市場空間可以更大范圍增加地方就業,同時能間接減少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含量、降低PM2.5指數,對解決城市病,建設友好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介紹說,車輛高度4.5-4.7米。但城市道一般道的限界高度也就是4.5米,有時還會看到主干道上橋下限高4.2米的標識牌。這種情況下,要應用巴鐵,要么需要大量的拆遷工作(包括天橋、立交、交通標志等),要么滿足條件的道很少,能夠開通巴鐵的范圍非常有限,達不到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 按照它自己的說法,下層鏤空的底層高度為2.1-2.2米。的確,大部分小汽車高度都在1.6米以下,越野車高度在1.7-2米,算是可以從下面通過。然而,道上的車型,真的是單一到只有小汽車嗎?或者,其他大中型車輛都能夠自覺讓在一邊?——大概只有巴鐵的模型或效果圖中才有這樣的理想化場景。 早有研究結果表明,隧道內行車視距失效的概率,隨著設計凈高、隧道橫凈距的增加而減小,隨著運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說,為保障安全,在凈空越小、車速越快的時候,車輛之間需要保持的安全車距就越大。 我國城市道工程設計規范對隧道限高的標準是:二級以上公隧道凈高在5米,二級以下是4.5米;按車輛類型分,小客車最低限高為3.5米。而現在巴鐵的下方凈高只有2.1-2.2米。即使在靜止的情況下,這樣的高度也會讓人壓抑;在高速行駛的情況下,不難想象這個高度會對小客車司機造成多大心理沖擊。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巴鐵下方根本就沒有小車司機敢開進去。如果是這樣,巴鐵方面自己說的“不占用車道”就沒有實現,這樣巴鐵還不如直接趴在地上開,何必要貓個腰騰空姿勢增加造價呢? 有報道里說,它采用車頂的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能驅動。我認為這是吹牛。一是,目前的太陽能板轉換效率根本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有專業人員測算過);二是,陰天雨天怎么辦? 那么,只好采用與有軌電車一樣的供電方式,F代有軌電車的供電有3種模式,一是架空接觸網供電模式;二是地面觸軌供電模式;三是儲能裝置加局部架空線供電模式。第一種需要進一步提高城市限高標準,而且對景觀影響較大;第二種模式,供電觸軌設在中央,不能下面跑車;第三種,似乎可行性相對高些。不過,根據一段巴鐵的宣傳視頻,其中一閃而過的畫面顯示,供電方式似乎采用的是地面觸軌供電模式,而且,供電的觸軌與承重的鋼軌安裝在一起,這和有軌電車的供電觸軌設置在道中間不太一樣。不知道安全性和穩定性如何?目前的介紹里,也沒有看到任何實驗數據指標,包括能耗指標,感覺整個車輛的很多子系統都還處于概念階段,要在2個月里生產出來,靠譜么?而且,再過2個月就要生產出產品試運行了,這是在開玩笑嗎? 此外,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噪聲、安全等等,也都沒有測評結果。我們看到、聽到的,只是一個概念,以及像玩具一樣的模型。關于這些問題,知乎等網站、一些新聞評論中,都提出過分析和質疑。這里我就不再一一重復去說了。 “巴鐵”不僅技術上存在許多值得懷疑的地方,其設計上也與很多交通規劃研究相去甚遠。一是這種放棄自身權、建立在不影響小汽車通行前提下的公共交通系統,是以公交乘客的便捷性(乘車還要爬上爬下)來維持小汽車的運行水平的一種手段,本質上是鼓勵小汽車發展,對公交優先發展政策是;二是道建設條件苛刻,容易導致滿足建設條件的道沒客流,而有客流需求的走廊上建設不了的情況,這將大大影響能“容納1200-1400名乘客”的所謂“巴鐵”的實際運行效率。 有創造是可貴的,創新也是要鼓勵的!鞍丸F”的概念,還是有能給人的地方,例如,如何充分利用道立體空間增強通道運輸能力。另外,現階段技術不太可行,未來卻難說。也許,無人駕駛全面普及后,上述問題也能解決?但關鍵在于,任何一個產品從無到有,都需要一點點積累,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脫離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