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增持的方式可以提高管控和決策力,有的彰顯股東以及股民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增持也是其和管理市場的途徑。 近日,康美藥業控股股東康美實業通過競價買入方式增持康美共計29067474股,占公司總股本約0.59%,增持金額約6.16億元。此次增持彰顯股東對康美未來發展的信心,分析師預測康美將保持22%~25%的業績復合增長率。 醫藥生物行業A 股在4月整體表現出現弱勢,醫藥指數當月下滑了 2.08%,不少個股跌幅明顯。自5月開始,包括康美在內的部分醫藥上市公司陸續發布股東增持公告,形成了小波增持潮。 此前在2015年曾發生過一次連續兩周的股市暴跌,上證指數下跌1487.5點,跌幅高達28%,深證成指跌幅達19.34%,創業板下跌33.53%。面對股市大幅下跌,降準降息、養老金準備入市、證監會等一系列救市政策不斷出臺,彼時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逆市增持110萬股,打響大股東護盤救市第一槍。此番救市,上市公司開始意識到用增持、回購等方式進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性。 回顧近一年醫藥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增持情況以及股價漲幅情況來看,各家企業增持的原因和效果不一。總的來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情況,上市公司股東想通過增持的方式提高持股和掌控力;第二,上市公司本身發展穩健,增持彰顯股東以及股民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第三,大股東對公司的經營情況有更深入了解,他們通過增持向投資者們信號,和管理市場。 說到上市公司通過增持提高管控和決策力,以泰和健康為例,3月,泰和健康實控人王仁果之父王安全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增持235.23萬股,占總股本的0.55%。權益變動后,王安全將直接持有5%股權,公司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23.08%的股權,據統計,這是近半年來王安全的第四次增持。從泰合健康業績來看,其2016年凈利潤為0.82億,同比增長319.2%,剛剛開始轉虧為盈,其一年來增持市值不算低但股價跌幅很大的現象就大致可以解釋了。 而增持數額最高的東阿阿膠,增持不僅是因為大股東鞏固股權的需要,另一方面其業績也被各股東看好。華潤醫藥投資于2016年4月20日至2017年1月25日增持東阿阿膠的共計3271.08萬股,耗資15億元,占總股本的5.00%,權益變動后華潤醫藥投資及華潤東阿合計持有28.14%股份。華潤公告稱,增持是為了鞏固國有股東對于旗下上市公司的管控和決策力,實現國有資產和股東價值的保值增值,更好發揮集團的協同效應,提升東阿阿膠的盈利能力。另外在2016年年中,東阿阿膠6位高管及控股股東攜手進行增持,合計增持264.79萬股,占總股數0.40%。東阿阿膠是國內最大的阿膠企業,近一年來業績保持穩定增長,2017年一季度營收達16.76億元,同比增長13.03%,延續了上年第四季度發展態勢,被股東看好。 因發展勢頭良好穩健獲股東增持的并非東阿阿膠一家,樂普醫療、復星醫藥、永安藥業等企業均被股東看好。三家企業均應重點產品業績表現給力,了營收增長。 樂普醫療目前主營業務包括醫療器械、醫藥、移動醫療和醫療服務四大領域。在藥品板塊,2016年其產品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都實現了超過100%增長,若通過一致性評價、醫保支付標準推廣,將占更大市場份額,目前樂普布局的藥品市場規模已達300億元左右。在醫械板塊,無載體藥物洗脫支架系統(Nano)銷量占比持續提升,可吸收支架、雙腔起搏器、左心耳封堵器三款10億級新品依次上市,預計利潤空間可達20億以上。樂普醫療董事長自2016年12月以來進行了四度增持,合計增持約4853萬元,此外樂普醫療一年來的增持市值相較而言維持在正常水平,但股價漲勢不俗,均體現了其發展優勢。 同樣,復星醫藥近幾期的財報都有良好表現。2016年復星醫藥實現營業收入146.29億元,同比增長16.02%,2017年一季度實現38.80億營收,同比增長20.29%。復星醫藥的向好業績離不開制造業務、醫療服務業務及器械代理業務的齊發力,另外,復星醫藥擁有173項在研新藥、仿制藥及生物類似藥及疫苗等項目,有50個產品已獲臨床批件,若上述產品順利通過臨床上市,會對原有銷售億元品種形成補充。 永安藥業獲得的較大筆增持來自其股東上元資本,2016年9月上元資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買入永安的84萬股,增持比例為0.45%,變動后上元資本將持有永安藥業股份累計1871萬股,占10%總股本。永安藥業是全球最大的牛磺酸生產,其產品80%用于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永案近一年的成績單十分好看,2016年實現凈利潤為6230萬元,同比增長254%,2017年一季度凈利潤達2604萬元,同比增長187.41%,漲勢明顯。 有些情況下,增持是大股東市值管理的一種方式,由于他們掌握公司的經營,通過增持往往能向投資者們發展趨勢的信號,或者市場風向。 上海萊士的實際控制人科瑞天誠及一致行動人科瑞集團、實際控制人黃凱控制的全資子公司曾在半年期間合計增持38億元,但其2016年凈利潤為16.13億元,相較而言增持的量大大超過其營收。分析師稱這是大股東的注資信號,控股股東科瑞天誠和萊士中國計劃未來擇機將 BPL 整體或相關業務、資產注入上海萊士,這將增添上海萊士的價值。上海萊士是國內血液制品龍頭企業,同時又具有非常強的整合能力,近三至五年公司采漿能力有望提升70%以上。在大股東增持下上海萊士的股價甚至創出新高,一年間股價雖有下跌也幅度不太大。 還有一種現象,增持也成為股權爭奪的一大利器。華潤和寶能系對萬科股權的爭奪之戰曾打得火熱,華潤曾通過兩次增持、共計4.97億元重回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四環生物近一年增持數達9次,增持次數相對較多,但增持市值排名靠后。雖然股東多次表示增持是因看好其發展,但第一股東之位幾乎因每次增持而發生變動。回溯到2015年,這一年四環生物經歷過四次第一大股東的更迭。最初四環生物的第一大股東長期為持股比例維持在3.89%的廣州盛景,昆山創投持股3.09%位居第二;隨后昆山創投通過連續增持持股比例升至3.948%而躍居第一大股東;中微小企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小投”)又以持股4.99%成為第一大股東;此后昆山創投與昆山經開簽訂一致行動人協議,再次重回第一大股東之席。現有投資者總結出四環生物股權爭奪的三方:四環生物第一大股昆山創投,第二大股東中小投和廣州盛景,還有被市場傳為“陽光系”一方。雖然增持和股權爭奪頻繁火熱,但此前四環生物業績表現并不突出,2016年其凈利潤為0.04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在股價跌幅明顯的情況下股東有較強的增持意向,大股東增持后市場一般都會予以積極的反饋,大股東的增持同樣給投資者帶來信心,從而起到管理市值作用。但從長期股價走勢來看,股價的表現與公司的基本經營情況密切相關,若業績表現佳估值合理,大股東的增持將錦上添花;如果公司的經營情況不善,即使大股東進行增持,市場的反響可能也是一般。增持潮的出現預示著市場有望超跌反彈。 本文由325游戲 (www.325qp.net)整理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