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黃菊內幕魏縣位于省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勞務輸出示范縣和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縣,同時也是省人口大縣。全縣總人口105萬,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近30萬,約占全縣總人口三分之一。 在脫貧攻堅中,魏縣致力于實現“產業全覆蓋、就業全保障”目標,特別是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等半勞力增收難題,以打造“扶貧微工廠”為載體,因勢利導,創新模式機制,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成功走出一條“一舉四得”(即企業增效、集體創收、群眾脫貧、產業發展)的產業化扶貧新子。截至目前,全縣展“扶貧微工廠”180余家,帶動就業14000余人,其中貧困人口6000余人,實現增收8000余萬元。 脫貧攻堅,穩定增收是核心,產業發展是關鍵。基于這樣的認知,魏縣把產業發展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課題和主攻方向,特別是立足人口大縣,貧困重點村多、貧困人口多(2016年,全縣有貧困重點村143個,貧困人口8.65萬人,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現狀,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創新實施了以勞務輸出為首要內容的六大扶貧工程,勞務扶貧現已成為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一個重要途徑。 然而,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伴隨勞務大軍的外出,因照顧老人和孩子等需要,農村留守婦女等半勞力群體大量出現。如何讓扶貧紅利覆蓋這一群體,使其早日步入脫貧增收快車道?縣委、縣因勢利導,支持鼓勵各鄉鎮、村通過“內聯”“外引”等形式,大力發展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進行重點扶持,并專門組建了縣級家庭手工業協會,促其規范、壯大,為其“保駕護航”,以期更好更多地帶動貧困群眾創業就業。在此基礎上,以沙口集鄉為試點,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標識、統一補助,創新發展“扶貧微工廠”建設,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吸引魏縣籍在外人員回鄉回村創業,發展生產,互利共贏。短短數月,全鄉引進家庭手工業項目29個,新建改建“扶貧微工廠”4000多平方米,從業人員500余人,其中貧困人口200余人,人均年收入1.8萬元,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示范帶動下,各鄉鎮紛紛前來參觀學習,積極謀劃興建“微工廠”。 為推動“微工廠”規范建設與健康發展,魏縣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了《魏縣“扶貧微工廠”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創辦程序、建設模式、驗收補助、使用管理等內容,為企業落戶與發展創優。“微工廠”建設由村提出申請(包括業主基本情況、土地權屬、建設面積、產品類別、年加工能力、用工人數以及帶動貧困人口數等),鄉鎮審核確認后,報縣扶貧辦審批即可實施。為激發各村建“工廠”、創產業的積極性,“微工廠”采取“村建、企用、鄉管、縣補”模式,特別是在補助上,實行對村、對企“雙補助”,即對村集體投資新建、改建“微工廠”的,由扶貧資金全額補助,分三年補助到位,建成驗收后第一次補助80%,且所形成資產歸村集體所有。換句話說,村集體建“工廠”不掏自己腰包“一分錢”;此外,租給企業每年可還“坐享”萬元以上的租金收益。對加工企業而言,一方面,每吸納一個貧困工人,每年享受縣財政500元的培訓補助,按照《辦法》“‘微工廠’貧困用工最低10人”的,僅此一項,加工企業一年至少可以得到5000元的補助;另一方面,在貧困工人使用縫紉機等加工設備上還可享受最多100%的補助。同時,“微工廠”建設上,本著“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租則租”的原則,因村制宜,形式靈活。優惠政策出臺后,備受關注,在全縣迅速掀起“微工廠”建設熱潮。目前,全縣新建81家,改建39家,租用65家。 一是因需發展建新廠。針對一些因沒有集體資產無條件為加工企業提供生產廠房的村,經村申報、鄉審核、縣審批后,可在村集體土地上新建“扶貧微工廠”,并享受“先建后補”政策扶持。如沙口集鄉劉屯村,根據發展需要,利用村內廢棄坑塘,建成2座二層“扶貧微工廠”,總面積1600平方米,先后為4家服裝和箱包加工企業解決生產場地,吸納160余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近60人。 二是變廢為寶活資產。鼓勵鄉鎮或村集體利用閑置校舍、廠房等集體資產、資源,按需求進行改(擴)建,盤活資產,并統一懸掛“扶貧微工廠”標識,同樣實行“村建、企用、鄉管、縣補”,享受“先建后補”政策扶持。如牙里鎮樓東村將廢棄多年的學校部分房屋成為毛絨玩具“扶貧微工廠”,面積達到2000平米,全部租給在雄安新區從事毛絨玩具生產經營的村民趙雪方,不僅村集體每年有了3萬元租金收入,也帶動貧困用工30余人。 三是租用掛牌統管理。對租用民房或其他廠地的加工點,凡是帶動貧困家庭就業10人以上的,經驗收達標后,接受統一管理,就地掛牌為“扶貧微工廠”,享受用工培訓等政策補助。如大馬村鄉二馬村、西八里等村有箱包長期代加工業務,隨著規模擴大廠地亟需擴建。經鄉村干部積極引導,結合該鄉外出務工人員多、閑置住宅多的實際,經縣鄉聯合驗收,對符合條件的房產所有者進行聯系,并征得同意后,適當,先后掛牌“扶貧微工廠”2座。現已擁有生產設備60余臺,每日出貨量達3000余件,吸納5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僅培訓補助所得就將近3萬元。 為進一步增強“微工廠”的扶貧效用,縣委、縣突出精準導向,立足實現互利共贏,充分發揮“扶貧微工廠”這一載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深化“股份合作”,成功搭建起“村集體+微工廠+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為脫貧攻堅提供精準,創出“‘三金’+‘三零’”復合增收新模式,實現“微工廠”與貧困戶、“微工廠”與村集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彰顯貧困戶增收、“微工廠”增效、村集體增益、鄉產業發展等多重效應,深受貧困戶青睞、辦廠業主好評、村干部歡迎。 首先,“微工廠”的建立實現了貧困戶“零距離”就業、多形式增收。由于“扶貧微工廠”多屬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生產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且主要進行來料加工,活計相對也不重,非常適合留守婦女等半勞力群體;同時,由于“工廠”大都位于村內或村周,而且多數因業務、務工等原因與大企業長期保持定向聯系,這就等同于把遠在、、威海等城市的“大企業”搬到了村里,在不影響照顧家庭、種地創收等情況下,又給她們提供了“足不出村”“在口”也能“打工掙錢”的機會和門!此外,作為貧困對象還可享受“股份合作”等扶貧政策,借助扶貧資金、加工設備等入股“微工廠”,每人每年又可獲得500元的分紅收益,實現“‘帶資入股’得股金、下田種地收‘地金’、‘進廠’打工掙薪金”的“新三金”增收,以及“零投資”“零風險”“零距離”就業,開創了產業扶貧“‘三金’+‘三零’”復合增收新模式。家住沙口集鄉北辛莊貧困村民籍俊紅,現在本村一家“扶貧微工廠”從事燈飾加工,作為一般熟練工,在不影響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前提下,每天可掙80元工資,加上入股分紅,一個人一年就掙了差不多3萬元,F在的她干勁十足,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 其次,“微工廠”的建立實現了微企業“零風險”生產、多渠道增效。由于“微工廠”多為在外創業務工人員回鄉回村開辦,且多是訂單式生產,故而其產前投資、產中技術及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幾乎全由提供來料的大企業承擔;加上他們大都在生產、管理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生產管理方面幾乎“零風險”。同時,由于“工廠”由村建設,用工購機享有補助,加之農村富余廉價勞動力等等,使得“微工廠”發展成本大大降低,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并一舉破解了小微企業發展在用地、用工、資金等方面的難題。如,院堡鎮院西村張紅林,依托與威海幸星電子有限公司建立起來的穩固關系在村邊開辦了屬于自己“微工廠”,日生產家電連接線余名。他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在當地用工80人,按熟練工計件,月工資每人不足2000元,如果相同規模在威海辦廠,人均月工資在4500元以上,工資翻了一倍還多,僅此一項,每月就節約開支20萬元,再加上貧困用工補助每人每年500元,40人又可拿到補助2萬元,刨除租金花費,還有部分結余可用作擴大再生產。他還表示,目前廠子訂單多、人手少,照應不過來,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別是貧困群眾加入進來。 第三,“微工廠”的建立實現了村集體“零投資”發展、多方面增益。一方面,新建“微工廠”盡管由村集體負責,但建成后由縣扶貧資金全額補助;另一方面,建成后的“微工廠”不但所形成的資產歸村集體所有,而且可收取一定數額的租金,讓部分村實現了村集體收入“零突破”。舉個簡單例子,按最低建設面積400平米的標準,村集體建成一處“扶貧微工廠”租給加工企業,每年可獲益萬元以上。不僅如此,村集體有了錢,村干部挺直了腰桿不說,更重要的是也有了為群眾搞服務、促增收、幫脫貧的“資本”,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也隨之大幅增強。真可謂一“建”多“得”! 同時,“微工廠”的建立也為打造“一鄉一業”格局奠定了根基!胺鲐毼⒐S”的建設與發展也為全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構建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扶貧微工廠”發展較早的沙口集鄉,鄉村干部帶頭招商引資,本著“就業門檻低、婦女易上手”的原則,積極為有投資意向的加工企業牽線搭橋,先后引進箱包、燈飾、服裝、毛絨玩具、電子元件等加工項目31個,新建、改建“扶貧微工廠”4000余平方米,打造家庭手工業專業村7個,初步形成了“大屯、劉屯、集東服裝加工,崗上箱包加工,北辛莊燈飾加工,河溝、鄭二莊毛絨玩具加工”的發展格局,家庭手工業之鄉已具雛形。(作者為魏縣縣委副)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扶貧網:X(署名)”除與中國扶貧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 本文由 恒宇國際(www.neivn.cn)整理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