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4年的王曉航,曾是“寶鋼干部”,去年底轉崗走進社區。盡管是定向招聘,但近200人報名只錄取18個人,他是佼佼者。王曉航先在長風街道師大二村擔任黨支部,后轉到清水灣小區當居民區。許多人說,從企業管理崗位轉到社區,收入低了、工作瑣碎了,但他卻說:“社區工作是朝陽行業,我進入一片全新領域,施展空間特別大。” 企業與社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卻把企業管理理念運用在社區管理中,摸索出一個“小巷總理+項目經理”的治理辦法。 王曉航調任清水灣小區,屬臨危受命。這個商品房小區由大華清水灣一期、二期和華府樟園組成,共2092戶,常住人口5500余人。小區矛盾糾紛很多,目前還沒有成立業委會,市文明小區的帽子也在去年被摘掉了。 初來乍到,總得從居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王曉航很快就發現一個現象:機動車進出小區,仍采用人工讀卡。少數住戶不止一輛車,但為了少交停車費暗暗“共享”同一張卡,因為一直是人工收費,臨時停車費管理也存在隱患。他召集小區兩委班子召開座談會聽意見,之后還一戶戶上門發意見征詢表,公開詢問居民是否同意實施。以前,遇到這樣的公開征詢,2000多戶居民能收回700張征詢單就不錯了,這次收回征詢單近1300張,愿意的占絕大多數。但在這些征詢單中,王曉航最關注其中38張反對票。他說:“反對的人一定有原因,這或許就是搞好社會治理的鑰匙。”他以前在企業搞經營管理,特別關注那2%的不合理率,只有降低不合理率,效益才能體現。 王曉航一個個約談居民,了解“38票”背后的情況。有居民直言不諱:“連我口幾十米的都修不好,憑什么相信能做好工程?”原來,小區50號樓和51號樓之間有條木質道,由于面損壞常年積水,影響100多戶居民出行。按,如果要物業維修基金修,需要在全體居民中征詢意見,很可能因眾口難調做不成,要繞開這個復雜程序,只有把工程金額控制在2萬元以下。物業公司也曾想做成這件事,但沒想到,施工隊進駐第一天,就遭到一些居民反對,不得不停工。 王曉航認為,問題癥結還是溝通不暢。許多居民不知道施工目的,工期多長,有什么效果,不了解當然談不上配合。王曉航打算借助志愿者的影響力,先與居民來龍去脈,再把具體施工納入明年工作計劃。 還有居民反映:“同一小區還建一面圍墻,心里堵得慌。”這也是小區的長期矛盾之一。一期、二期與三期之間有一面開發商臨時搭建的圍墻,長達5年沒有拆除。三期居民認為根本就不是一個小區,打開圍墻有安全隱患;而一期、二期的許多居民覺得這面墻了小區。 王曉航繞著這面墻走過無數回,也聽了各方意見。他說:“從二期圍墻走到三期門口,共246步,我走過無數次。我的態度是,違建必須拆。”各方對他的意見都表示服氣,王曉航說:“居民服氣的最大原因,可能是看到我確實了解情況,沒有敷衍他們。” 社區管理中,單靠“小巷總理”不夠,還需要更多“項目經理”,也就是居民區的條線干部。王曉航覺得,這和寶鋼生產線負責人制度一樣,社區也可以把矛盾梳理成一個個項目。 于是,王曉航作為“小巷總理”牽頭立項,由每個居委干部即“項目經理”設立年度項目,最近形成自治項目6個。比如“紅與白”配藥服務——穿著紅馬甲,社區醫院醫生穿著白大褂,每周三走進小區,給獨居老人和75歲以上居民提供就診和代配藥服務。又如“一陸平安”巡邏隊——居委干部村子情事小陸牽頭,發動志愿者每天2個小時與物業公司保安進行治安巡邏,及時發現問題。還有12支團隊與78名志愿者——居民區兩委班子召集起12個文藝沙龍的團長,幫助他們一起組織文藝活動。交通執勤、愛心送餐等,項目經理們也發動大家一起幫忙。 王曉航說,他到清水灣100多天,發現滿足老百姓的愿望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明年,他要全力以赴解決社區里最難的一件事:加速推進業委會籌備小組選舉工作。他希望能選出新一屆業委會,落實續聘物業公司的事,再物業維修基金賬戶,把一個個結都解開。(解放日報記者 欒吟之) 本文由來源于財鼎國際(www.hengpuna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