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至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康復工程研究所與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上海國際康復醫學與工程大會召開。本屆會議主題為“康復醫學與康復工程的學科交叉及”,來自國內外康復醫學與康復工程領域的70多名知名專家和600多位同行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獲得國家教育部批準,并得到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的技術支持,被列入IEEE國際會議目錄,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會議專項資助。 本次大會面向康復醫學工程的研究人員與專家,在包括但不限于的假肢與矯形器技術、生物力學與步態分析、腦機接術、輪椅技術、交通無障礙技術與機器人康復技術等近20個專業領域特設了“國際會議優秀論文”;同時,評選出的優秀會議論文將推薦到國際、國內期刊發表;另外,對參會研究生實行學分申請制,進一步規范了國際學術會議實現程序。 會議舉辦了一個主會場,9個分會場。主題涉及:疼痛康復管理、徒手治療與康復機器人、智能康復輔具與腦卒中治療、頸椎病診斷、治療、保健預防與進展、Workshop-3D打印臨床、老年病康復、康復輔具系統、大會論文評審、Workshop徒手物理治療。各個會場內,與會專家暢所欲言,積極奉獻自己的寶貴經驗與最新科研思,最大程度地探討了生物、醫學與工程康復項目交叉研究的可能性,并為基礎科研與臨床醫學的進一步提供了新視角。 據了解,康復事業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事業。以中國為例,我國擁有13億多的人口,需要康復治療的殘疾人有3600多萬人,41萬腦癱患者,600萬腦中風患者和1600萬患者也有康復需求。但我國從事康復服務的隊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康復治療師。另外,隨著當今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康復醫療面臨的局面更加窘迫。迫切的社會需要,促使我們必須加大力度發展康復醫療事業。 康復醫學與工程大會,自開創以來,聚焦國際前沿研究領域,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及臨床醫學發展需要,先后開辟了四大研究方向:神經調節在康復中的應用、康復機器人技術與裝備、康復材料研究、神經康復技術與療效評估研究,并進一步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康復醫療器械的創新技術研發;同時,大會積極探索“產學研用”的創新模式,利用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結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六人民醫院、仁濟醫院和華山醫院等十多家三甲醫院,與國內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為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的進一步結合奠定了基礎。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2015.05.31 原文:國內外康復醫學專家在滬探討交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