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祖兒 春卷 楊受成 中新網新聞12月10日電 (記者 杜燕)2017首屆中國康復醫學會年會暨國際康復設備展覽會12月8日至10日在召開,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等地5000余名康復醫學工作者參會,共論康復醫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主辦方的中國康復醫學會會長方國恩介紹,本次大會以“康復夢、健康夢、強國夢”為主題,設主論壇和二十個分論壇。大會根據世界康復醫學的發展趨勢,為世界康復醫學工作開拓徑;在促進康復醫療機構體系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促進康復醫學科學技術創新,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規范等方面發揮號角作用。同時,構建探索完善的學術交流機制,打造共享國際化、精品化、特色化的高水平康復醫學學術交流平臺。 他提到“大康復觀”,認為要康復前移、全程協同、康復與治療融合,推動臨床和康復醫療專業人員更新觀念,樹立早介入、全過程、大康復思想,使臨床治療和康復干預充分融合。同時,建立康復醫學科與臨床科室密切協作機制,推進康復治療急性期介入臨床診療工作,治療和康復同步實施,共同推進臨床治療和康復干預進程,從而建立康復早期介入、早期干預、治療中有康復、康復中有治療、臨床治療和康復干預緊密融合與協同的全程式新型康復醫療服務模式。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在會上指出,康復醫療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早在2009年,國家就提出“防、治、康三結合”的基本原則,確立了康復醫療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當前,中國康復醫療已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要建強隊伍,全面提高康復醫療能力。 他強調,要樹立早介入、全過程、大康復觀念,也要聚焦重點人群,提供符合需求的、個性化康復醫療服務。比如老年人群,普遍患有慢性病以及部分失能,龐大的老年人群對康復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需要轉變觀念,將康復與臨床、醫療護理相結合,形成整合型服務鏈。 談到下一步中國康復醫療的發展,他表示,要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國情的、促進康復醫學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康復醫療的保障制度;加強專業機構建設及其相關科室建設;要探索以社區為依托,面向居家老人的、醫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康復醫療保健服務模式;加強智能化手段的應用等。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周長強在會長指出,中國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康復醫療服務網,康復服務內涵不斷完善,專業人員水平持續提升,服務行為更加規范。但是,與需求相比,康復醫療服務發展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康復資料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地區間差異較大,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省份;服務體系不健全、不完善,不同層級的康復醫療機構之間缺乏患者流動、轉診的渠道,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在促進康復方面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等。 他指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要加強康復醫療機構建設,擴充康復醫療數量,鼓勵康復醫療資源豐富的地方將有條件的二級綜合醫院,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綜合醫院整體轉型為康復醫院。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康復醫療領域,大力發展康復醫療機構并加強規范管理。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詳細闡述了其大康復觀思考與實施方略,美國物理醫學與康復總編輯沃爾特·弗朗特拉(音譯)談到了老人康復中有關肌少癥的最新進展,日本康復醫學會副理事長芳賀信彥了日本康復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情況,世界腦神經康復聯盟醫學會李常威談到了康復服務未來20年的機遇與挑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