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彭德倩)廣場舞的噪音擾民、場地等,成為這一健身運動發展的瓶頸之一。對于類似體育活動,可以給予怎樣的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由上海體育學院黨委戴健負責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結項,為我國加快構建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言獻策。 研究指出,我國在競技體育方面有著較為完善的機制保障,隨著人民健康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受重視,當前我國亟需更加廣泛地利用社會資源與市場機制,積極推動體育的社會化發展!昂喍灾,就是讓體育回歸民生!贝鹘〗淌谡f。 研究報告給出,我國應逐步構建公共體育服務的設施、組織、運行、政策、監管評估等五大體系。例如,當前國內有相當一部分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在大型賽事結束后,無法向更多提供日常健身服務,造成資源閑置。如何在建設前、建成后更好地開發多元服務功能,就需要在設施規劃管理、政策制定,以及監管等層面多方努力。 又如,國外許多城市有貫穿四方的自行車道,專供騎車一族鍛煉或日常交通之用。我國雖也有非機動車道,但并非皆有,車道的使用對象也不僅限于自行車,這在很大程度上了城市自行車運動的發展。要改變這一狀況,則離不開交通、市政等管理部門的合作,尤須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規”來協調。 戴健教授還強調了完善監管體系,建立第三方評估平臺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存在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情況。如何廣泛應用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第三方評估”,更好地融入現有管理體系,值得探索。 據了解,課題組參與編制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實施效果評估執行方案,所編寫的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300指數評估方案已全面推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