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6月29日新專電(記者付昊蘇)當同學們離開校園,青澀而忐忑地工作崗位時,鄭州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陳星卻已變身為“茶場主”,坐擁千畝茶山,月銷售額達50萬元。他還“牽手互聯網”,悄然改寫著茶葉市場格局。 22歲的小伙子陳星,身材消瘦、皮膚黝黑,臉上還長著幾顆青春痘。他出生在中國名茶“信陽毛尖”的主產區信陽市龍潭村,可謂是喝著毛尖長大,對茶葉也自有特殊的感情。他發現茶葉銷售中的一對矛盾難以解決——外地人買不到正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卻又難有好的銷。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茶農只會種茶不會賣茶,賣茶的卻往往又不懂茶,市場逐漸被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搞亂了!闭f起茶葉,陳星收起了稚嫩的笑容,露出一股認真勁兒。 為了找到化解矛盾的答案,陳星開始了創業探索之旅。他參加“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學習市場分析的方法和創業;他走訪茶館、觀摩學習、到茶葉公司實習;撰寫畢業論文時,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完成《信陽市綠泉茶葉營銷策略分析》,獲得鄭州大學優秀論文。 “我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整合產業上下游的資源,建立從種到飲的閉環,用互聯網提高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讓喝茶的喝到放心好茶!闭f這話時,陳星的眼神里寫滿了自信。 有想法容易,能干成卻很難。2014年底,陳星和同鄉、校友組建了團隊,用十萬元啟動資金成立茶葉公司。他和團隊走遍方圓幾十里,考察地形地貌和周邊旅游市場,逐步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雖然資金有限、缺乏實踐經驗,但團隊新穎的創業和年輕人的干勁,贏得了的贊許,校方和資方也紛紛伸手相助。 如今,陳星的團隊已經建立起一整套體系:在生產信陽市黑龍潭,他們的合作社已有200多戶茶農、2000多畝茶山,包括體驗采摘區、茶山分租區、立體種養區,游客可以實地體驗采茶、炒茶等生產工藝,分租屬于自己的茶山;在鄭州市,他已經鋪開了三家品茶體驗館,客人在此可以品茶、斗茶,以茶會友;在互聯網端,他開網店、上線客戶端,開發出茶葉“從種到飲”的可追溯系統,客人在千里之外,也能夠了解、購買“綠泉茶葉”。 關于未來,陳星希望打造信陽毛尖原生態第一品牌,也期待建立茶葉銷售的統一網絡平臺。 |